用户专区

版权信息

  • 主管单位:贵州省气象局
  • 主办单位:贵州省山地气象科学研究所 贵州省气象学会
  • 主  编:李登文
  • 地  址: 贵阳市南明区新华路翠微巷9号
  • 邮政编码:550002
  • 电  话:0851-85202213
  • 电子邮件:gzqx-1019@163.com
  •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7-4086
  • 国内统一刊号:CN52-1177/P
  • 邮发代号:66-101
  • 单  价:25.00
  • 定  价: 150.00

下载专区

友情链接

期刊搜索

当前目录

  • 2025年 第49卷 第1期
  • 出刊日期:2025-02-28
本刊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主要刊登山地气象观测、预报预测、气象服务等方面的基础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成果,服务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推动山地气象科学发展。

2025年第49卷第1期

(下载当期目录)

    • 研究论文
    • 贵阳近百年雨日及降水量统计分析
      吴兴洋,杜小玲,陈怡璇,李冬梅,许平
      【 目的】统计分析 1921—2022年102 a间各级别雨日及其降水量、年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年最长连续降水日 数及降水量、年最大一日降水量特征值及阶段性变化趋势。【方法】基于贵阳 1921—2022 年的日降水观测数据,应用统计平 均、气候倾向率、趋势系数、累积距平、逐累年平均、Mann-Kendall 检验、Yamamoto 检验等方法,综合分析不同级别雨日及其降 水量的突变、阶段性变化。【结果】近 102 a 间,贵阳年平均降水量1157. 8 mm , 月平均降水量在 21 . 3 ~ 217. 6 mm 之间,6 月平 均降水量接近 1 月的 10 倍,年平均雨日 171 d , 各月平均雨日在 13 ~ 18 d 之间。【结论】贵阳年降水量逐月分布呈现单峰特 征,4 月、10 月降水量随季风进退出现增减阶跃变化;年雨日与年降水量阶段性波动特征明显,1954 年、1985 年分别是年降水 量、年雨日由多到少的变化转折年;贵阳年雨日变化呈增加趋势,冬春季增加,夏秋季减少;降水量呈减少趋势,秋季减少最 多,春季次之,冬夏季无明显变化趋势。小雨雨日增多、中雨降水量减少分别是年雨日增加、年降水量减少的主导因子。未 来,贵阳降水倾向两极变化,小雨降水强度减小,暴雨降水强度增强,冬半年气候有明显干暖化趋势,用水调度和防灾压力增大。
      2025  .  49(1):    1-8    [摘要](36)    [PDF](8)
    • 昆明主城区主汛期 2 次局地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王廷东,王将,马志敏,邹阳,刘彬
      【 目的】对比分析 2023 年昆明主城区主汛期 7 月 28 日(过程 1) 和 8 月 5 日(过程 2)2 次最强的局地大暴雨过 程。【方法】利用 NCEP( 1 °×1 °)FNL 资料和多种加密观测资料,基于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过程 1 在降水强度、降水量、强 降水范围和对流环境方面均小于过程 2 。过程 1 的主要影响系统是切变线、印度半岛的热带低压和南海台风 “杜苏芮 ”;过程 2 的是大陆高压外围(西南侧)的偏南气流、印度半岛、中南半岛的热带低压和南海台风“卡努 ”。平均径向速度显示,2 个过程 最大小时雨量站点附近 4 个体扫出现了弱到中等强度的中气旋,可推测有超级单体风暴生成,导致较强雨强产生。过程 1 雷 达回波主要演变特征为在切变线附近不断有对流单体风暴生成,后向传播特征明显,形成 NW-SE 向块状混合性回波缓慢西南 移;过程 2 雷达回波主要特征为在大陆高压外围偏南气流控制下形成块状混合性回波,风速较小,后向传播特征明显,块状混 合性回波少动。【结论】加深对此类天气过程的了解和认识,可为昆明主城区局地大暴雨预报提供参考。
      2025  .  49(1):    9-17    [摘要](30)    [PDF](10)
    • 南岭山脉对郴州近地面气象场数值模拟的影响
      张晨炜,陈伟,曹璐霞,李博勇,黄观胜,邓思宇
      【 目的】为探究南岭山脉对郴州地区近地面气象场模拟的影响。【方法】使用 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 casting)模式对郴州地区 2023 年 10 月 18—20 日的 1 次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模拟,通过不同高度及精度的地形敏感性试验对 比分析。【结果】南岭山脉的特殊地形是导致郴州地区 2 m 温度和 2 m 相对湿度空间分布差异的直接原因之一;中低层西南 暖湿气流受到南岭山脉特殊地形的阻挡抬升、绕行辐合和狭管效应影响,产生了明显有利于对流发展和维持的流场结构,使 降雨更容易在此处发展,升高或降低地形均会破坏这种特征结构,使该处降雨减弱和雨带位置改变;使用更高分辨率的地形 数据可以更好地代表郴州地区真实的地形特征,从而提高模式模拟的准确率。【结论】南岭地形和郴州地区气象场的变化关 系密切,南岭复杂地形也是造成郴州独特气候特征的主要原因之一。
      2025  .  49(1):    18-26    [摘要](14)    [PDF](4)
    • 不同空间分辨率 CLDAS 温风实况分析产品在贵州地区的适用性评估
      郑蓓,彭芳,杨富燕,胡欣欣,何 牧,任曼琳
      【目的】为了评估不同分辨率 CLDAS 温风产品在贵州地区的适用性。【方法】CLDAS 温度产品采用地形线性插 值法,风速产品采用双线性插值法,用 ME、MAE 和 R 作为指标对 CLDAS 温度产品进行评估,用 MAE 和 R 作为指标对 CLDAS 风速进行评估。【结果】CLDAS 温风产品空间分辨率越高,与观测值偏离程度越小,正相关性越强。CLDAS 温度产品在贵州的表现比风速产品好。贵州大部分地区温度产品的平均误差在 - 1 ~ 1 ℃ , 高分辨率温度产品的平均误差在 - 1 ~ 1 ℃的站数比例高于低分辨率温度产品;贵州绝大部分地区温风产品的平均绝对误差在 0 ~ 1 ℃和 0 ~ 1 m s - 1 , 高分辨率温风产品的平 均绝对误差的空间平均值低于低分辨率温风产品。夏季 CLDAS 温度产品平均误差在 - 1 ~ 1 ℃的站数比例低于冬季温度产品,夏季 CLDAS 温风产品平均绝对误差的空间平均值高于冬季温风产品;冬季 CLDAS 温风产品误差相比于夏季偏小,误差范 围偏小,冬季 CLDAS 温风实况产品在贵州地区表现较好。【结论】CLDAS 实况产品在贵州地区分辨率越高表现越好;冬季比夏季表现更好。
      2025  .  49(1):    27-36    [摘要](13)    [PDF](7)
    • 广西环北部湾内陆城市气候承载力初探———以玉林、崇左市为例
      林宝亭,何洁琳,李妍君,谢敏,秦川
      【目的】为研究广西北部湾城市群中的内陆边缘城市玉林、崇左的城市发展气候适应性。【方法】用气候自然影 响因子、社会人为影响因子信息构建以逆向指数和正向指数为基础的评价体系,其中逆向指数包括气候天然容量、极端气候 事件压力、城市气候压力,而正向指数则主要关注城市协调发展能力,对 2000—2021 年 2 个城市的气候承载力进行定量评价。 【结果】22 a 间,玉林气候承载力呈显著的波动上升趋势,崇左呈稳定发展态势,无明显变化,可见 2 个城市在发展进程中气候 承载度仍有较大空间,但异常气候和极端事件会造成承载力的波动。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风速和年日照时数对气候天然容量 影响较大;干旱、低温、暴雨是极端气候压力指数的关键因子;民用车辆拥有量和工业总产值的增加对城市气候压力的增长起 重要作用;环境保护投资比重和科技经费支出比重的加重对城市协调发展能力增长起主导作用。【结论】在城市发展中需加 强气候适应能力,同时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2025  .  49(1):    35-42    [摘要](12)    [PDF](3)
    • 通辽市1次极端暴雪成因分析
      赵梅兰,斯 琴,袁慧敏
      【 目的】为总结 2023 年 11 月 5—6 日通辽市极端暴雪的特点,为极端暴雪预报提供地参考经验。【方法】利用 常规观测资料、ERA5(0 . 25 °×0 . 25 °)逐 1 h 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从天气学角度详尽地分析此次极端暴雪过程高低空 系统的生消演变、发展强度、水汽输送及辐合、水汽含量、动力条件等。不同于以往采用高空急流特征和卫星云图特征分析暴 雪的方法。【结果】此次极端暴雪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降雪强度大,过程降雪量级极端性排列历史第 3 位,回流降雪等特点。 【结论】高空深厚冷涡、中低层低涡、高空急流出口区左侧偏差风强辐散、入海气旋爆发性发展、强劲低空急流近距离输送充沛 水汽是此次极端暴雪的有利环流形势。气旋东移北上入黄海再登陆吉林省东部转向东移入日本海。水汽通量维持异常大 值,从黄海近距离向通辽市输送丰沛水汽,在通辽市强集中辐合及维持,长时间的水汽供应和水汽辐合为极端暴雪提供异常 丰沛的水汽条件。低层 850 hPa 以下的东北急流和中层西南急流形成明显的垂直风切变和温度差异,产生强的动力锋生,也 加剧了垂直上升运动的发展,这种动力锋生和回流形势有利于提高降雪效率,与降雪最强时刻相对应。卫星云图上斜压叶状 云系演变为逗点云系再演变为螺旋云系。暖锋云系东西向拉长,形成明显的暖锋后弯特征。逗点云系和螺旋云系阶段对应 高低空系统强烈发展,降雪最强。
      2025  .  49(1):    43-51    [摘要](8)    [PDF](3)
    • 1984—2023 年贵州省 0 cm 地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方鹏,曾妮,苟 杨,刘思洋,王冉熙,邓 安
      【 目的】为探究近 40 a 贵州省 0 cm 地温的时空变化特征。【方法】利用 1984—2023 年贵州省 81 个国家气象站 的日平均 0 cm 地温资料,采用回归分析、Mann-Kendall 非参数统计检验及 Pettitt 检验等方法,对近 40 a 贵州省 0 cm 地温的时 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 贵州省年和四季平均地温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年及春、夏、秋三季呈显著上升趋势( P < 0. 01) , 地温的空间分布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夏季地温高值区主要位于贵州省东部和南部边缘地区,年和春、秋、冬三季地 温的高值区主要位于贵州省南部边缘地区。(2)贵州省年及四季平均地温均出现了上升突变,其中年及春、夏两季地温集中 在 21 世纪头 10 a 发生突变,秋季地温在 1997 年发生突变,突变后升温幅度更加显著,地温突变前后升温幅度为春季 >秋季 > 夏季 >年>冬季。(3) 地温倾向率呈现春季[0 . 54 ℃ · ( 10 a) - 1 ] > 秋季[0 . 41 ℃ · ( 10 a) - 1 ] > 夏季[0 . 27 ℃ · ( 10 a) - 1 ] > 冬季[0 . 23 ℃ · (10 a) - 1 ]的规律,其空间分布表现为“西高东低 ”的特征,年及四季均有 90% 以上的站点地温倾向率 大于 0 , 且除夏季和冬季以外,年及春、秋两季地温倾向率有 85% 以上的站点通过 P < 0 . 05 的显著性检验。【结论】在全球气 候变暖的背景下,贵州省年和四季平均地温总体呈现全区一致性显著上升趋势,且均出现了上升突变。
      2025  .  49(1):    52-57    [摘要](18)    [PDF](8)
    • 多源融合降水实况分析产品在贵州灾害隐患点的适用性评估
      李从英,廖婷婷,张淑莹,钱成伟,支亚京
      【 目的】当有强降水时,为给贵州灾害易发生的地区提供更准确的格点降水实况数据。【方法】利用贵州省 285 个灾害隐患点的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对月累计降水、小时降水以及 2023 年 7 月 8 日的区域性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对 二源融合降水逐小时产品(GZ_PRE_2S) 、三源融合降水逐 10 min 产品(GZ_PRE_3S)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多源融合实况分 析 1 km 分辨率产品(ART_1 km )等 3 种产品的适用性进行评估。其中 GZ_PRE_2S 产品融合了质控后贵州非考核站点与雷达 流传输逐仰角基数据,GZ_PRE_3S 产品融合了质控后的贵州非考核站点、雷达流传输逐仰角基数据和 FY4A 卫星数据。【结 果】3 种融合产品基本都反映出了降水空间分布情况;ART_1 km 和 GZ_PRE_2S 在强降水中心存在严重低估;GZ_PRE_3S 对 小时强降水有更好的监测能力,在强降水区域可以通过该产品提供实况服务;在强降水落区附近无降水区域的监测 3 种产品 都需进一步改进。【结论】当有强降水时,三源降水可以为灾害隐患易发生地区提供更准确的格点降水实况数据。
      2025  .  49(1):    58-66    [摘要](9)    [PDF](4)
    • 长水机场 1 次多相态转变的低温雨雪过程分析
      刘宏芳,赵清越,窦体正,杨雄,杨志环
      【 目的】分析昆明长水国际机场 2024 年 1 月 22 日发生的 1 次多降水相态转变的雨雪过程,探讨常规气象资料 及风廓线雷达在该类过程中监测降水相态转变的应用。【方法】基于 ERA5 再分析资料及探空资料,对该次过程进行诊断分 析,并讨论此类低温雨雪天气过程对航空运行的影响。【结果】此次过程主要发生在东亚大槽东移转竖,引导冷空气沿高原经 云南东北部南下,配合南支槽东移使冷暖空气在机场上空长时间对峙的环流背景下。通过环境物理量场分析可知,垂直温度 廓线有浅薄的逆温层,水汽辐合的强弱转变及风廓线雷达衍生产品信噪比大值区均对降水区域及降水相态的变化有一定的 指示作用。【结论】通过研究常规气象资料及风廓线雷达在该类天气过程中的应用,可以为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该类天气的监 测预警及其对航空运行造成影响提供参考。
      2025  .  49(1):    67-73    [摘要](11)    [PDF](5)
    • 1961—2020 年毕节市夏季降水量时空特征分析
      蔡军,张玉逵,余吕,杨承梅,衮 毅,倪 妮
      【 目的】为探寻毕节市夏季(6—8 月)降水的气候及非均匀性特征。【方法】选取毕节市 8 个国家气象站 1961 — 2020 年夏季逐日降水资料,结合降水集中度(PCD)与集中期(PCP) 参数指标,统计分析该地区夏季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结果】毕节市夏季平均降水量为 526 . 8 mm , 单站最大和最小降水量为织金站和威宁站,黔西站、赫章站、纳雍站、大方站、金 沙站、威宁站夏季降水量呈右偏态分布,毕节站和织金站呈左偏态分布。各站逐候降水量均值整体经历了 “上升—下降—持 平—下降—上升 ”阶段,候降水量达到峰值的时段有所差异。候降水量变化相关分析显示各站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以毕节 站相关性最强。降水集中度与集中期的变化率表明了候降水逐渐往集中趋势发展且最大候降水量出现时段提前。整个地区 候降水量总体分布均匀,相对而言,织金县出现最大候降水量的时段最早,赫章县最晚。Morlet 小波周期特征显示降水集中度 与集中期的第 1 、2 、3 、4 主周期分别为 28 a、23 a、14 a、5 a 和 32 a、16 a、24 a、6 a。【结论】毕节市不同区域夏季降水量区别较 大,整体呈南多北少,东早西晚的特点,夏季降水集中度与集中期仅第 1 主周期在整个时域内表现出显著的振荡周期变化,其 余 3 个主周期显著的振荡周期变化则具有局域性。
      2025  .  49(1):    74-80    [摘要](14)    [PDF](4)
    • 金沙县不同天气类型雨滴谱分布特征
      黄钰,崔蕾,张小娟
      【 目的】为加深对降水过程微物理发展演变规律的认识,强化雨滴谱资料在冰雹监测等气象服务中的应用。 【方法】利用金沙县雪、雨、雹 3 种不同天气的雨滴谱数据开展对比分析。【结果】(1) 冰雹过程的粒子速度范围、粒子直径范 围均最广,降雪过程的速度范围最小,降雨过程粒子直径较小但是速度范围较大。(2)3 种类型天气粒子直径分档分布特征变 化波形较为一致;速度分档分布特征变化差异较大,降雨、降雹的过程峰值均出现在 4 . 4 m ·s - 1 左右。(3)降水过程雨滴谱数 据 Z-R 关系拟合与经验公式最为接近。【结论】雨滴谱数据可作为多源探测资料分析的有效补充,且可以为修订本地适用的 Z-R 关系式提供有效支撑。
      2025  .  49(1):    81-86    [摘要](9)    [PDF](5)
    • CMIP6 全球气候模式对 1980—2014 年内蒙古降水的模拟评估
      皇彦,宋海清,刘朋涛
      【目的】降水是最重要的气候要素之一。为了评价 CMIP6 全球气候模式在内蒙古自治区降水的模拟性能。【方 法】利用内蒙古 1980—2014 年 115 个国家气象站观测的月降水资料和 CMIP6 数据集中 10 个全球气候模式模拟降水资料,分 析评价 CMIP6 全球气候模式模拟降水在内蒙古的精度。【结果】10 个 CMIP6 全球气候模式模拟降水都能较好地模拟研究区 域月降水的时空变化,与月观测降水的时间相关系数较高,在内蒙古全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的精度显著优于其在干旱区和 极干旱区的精度,并且大部分模式模拟降水在夏季时段均表现出高估。空间分布对比表明,CMIP6 各模式能够模拟出内蒙古 全区多年平均降水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年均降水的高值区和低值区的模拟能力也较好,但高估了西部阿拉善高原的 降水、低估了东部大兴安岭林区的降水。通过模式综合评价发现集合平均模拟降水表现最优。【结论】CMIP6 全球气候模式 模拟降水对内蒙古全区月降水的时空变化模拟能力较优,集合平均方法是提高 CMIP6 模式模拟降水精度的有效手段。
      2025  .  49(1):    87-95    [摘要](5)    [PDF](4)
    • 应用技术
    • 基于地基 GNSS 的湖南大气水汽时空分布特征
      罗宇,罗林艳,马琴,高文娟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湖南上空大气水汽精细化特征。【方法】利用湖南 2016—2020 年 72 个 GNSS/MET 测站 反演的大气可降水量,分析大气水汽的时空分布和地理分布特征。【结果】湖南 GNSS 反演 PWV 与高空气象观测得到的 PWV 非常接近,可用于湖南省大气水汽特征分析。湖南大气水汽总体呈现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的分布型,受海拔影响较明显,水汽 低值区均出现在海拔较高的山地地区。湖南大气水汽整体地带性分布和垂直分布特征较明显,与测站的海拔高度和纬度呈 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 5170 和 - 0 . 3063 , 均通过 0 . 01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湖南大气水汽月变化均为“单峰型 ”分布,月 最大值出现在 7—8 月,月最小值出现在 1—2 月;受地形和季风的影响,季节性分布特征呈现为夏季水汽资源充沛,春秋季水 汽较夏季明显减少,冬季水汽资源相对匮乏。【结论】研究成果可为湖南开展强降水监测预警、云水资源开发、人工影响天气 作业等提供重要参考。
      2025  .  49(1):    96-102    [摘要](9)    [PDF](2)
    • 黔中地区大气电场特征及其在雷电预警中的应用
      袁晨,陶勇,夏晓玲,吴昌航,曾莉萍
      【目的】黔中地区于 2020 年初建成大气电场监测组网,为了解该地区大气电场特征,探寻大气电场在雷电预警 中的指示意义。【方法】运用黔中地区 2020 年大气电场仪监测资料和地闪观测资料,分析黔中地区晴天和雷暴天的大气电场 特征及其在雷电预警中的应用。【结果】黔中地区晴天大气电场强度在白天波动更大,在 12—18 时达到峰值,而在 01—06 时 降至谷值;雷暴天气大气电场报警与地闪活动无论在时间分布还是空间分布上,均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雷电天气电场报警 日变化特征明显,呈单峰单谷型,峰值出现在 17 时—次日 04 时,谷值出现在 10—14 时;大量个例分析发现,大气电场对雷电 的报警提前量为 1 ~ 26 min , 平均约 8 min;监测组网后的大气电场变化对雷电移动路径预测有一定的指示意义。【结论】研究 结果为雷电预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为下一步构建雷电预警模型奠定基础。
      2025  .  49(1):    103-108    [摘要](7)    [PDF](4)
    • 贵州 1 次冻雨过程时空分布及积冰厚度分析
      李翠翠,师远哲,王小兰,任恒怡,张沪生,许 平
      【 目的】为分析贵州 2020 年 12 月 13—21 日冻雨天气过程的时空分布、气象要素、积冰厚度和大气层结变化特 征。【方法】利用贵州省 84 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降水量等分钟数据,威宁梅花山、开阳和万山冻雨测量 仪观测资料,贵阳和威宁探空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法和云顶计算方法,对该次冻雨过程的时空分布、气象要素、积冰厚度 和大气层结进行了分析。【结果】(1)该次冻雨主要分布于贵州西部、中部和东南部,平均温度 - 4 ~ 0 ℃ , 其中,梅花山冻雨持续时间长达 9 d , 小时内累计积冰厚度最大达到 0 . 8 mm; (2)该次冻雨过程的形成机制为暖雨机制;(3)冻雨主要发生过程中,冻雨测量仪观测冻雨与人工观测冻雨的一致性较好;(4)该次冻雨过程开阳站冻雨测量仪观测到冻雨的开始时间比用风速变 为 0 m ·s - 1 来推测冻雨的开始时间早 21 min , 开阳的最低温度为 - 5 . 1 ℃ , 最大风速为 5 . 1 m ·s - 1 , 相对湿度最小为 95% , 日降水量最大为 1 . 4 mm , 日累计积冰厚度最厚为 3 . 27 mm;每日积冰增长期分为 2 个阶段,积冰增长期温度主要维持在 - 3 . 1 ℃左右,平均风速为 2 . 2 m s - 1 , 相对湿度≥98% 。【结论】冻雨测量仪能观测冻雨的开始时间、积冰厚度和结束时间,可为贵州 省冬季冻雨预报提供服务。
      2025  .  49(1):    109-114    [摘要](13)    [PDF](4)
    • 地市级智慧气象服务平台设计与实现
      曾欣,谢彦君,张靖,王文兴
      【目的】为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对气象服务精细化的需求,提升基层气象台站一线服务人员的工作效率,株洲市 气象台研发了株洲市智慧气象服务平台。【方法】该平台是基于“天擎 ·湖南 ”数据环境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网页平台。 平台实现了气温、降水、风向和风速等实时气象要素查询统计,图形制作和编辑,各类服务产品智能化制作,服务产品配置分 发等功能;集成了重污染天气预警、山洪地质灾害、森林火险等灾害风险预警技术;整合了气象灾害影响评估及风险普查成 果。【结果】具有运行稳定、界面简洁、操作简单、维护方便等特征。【结论】业务运行后,能快速向用户提供本地基于位置的气 象实况、预报预警数字及图形表格产品查询,定向推送针对性服务产品,实现服务产品管理、服务智能提醒等综合服务功能。 服务流程自动化程度提升,气象服务更加规范化、针对性更强。
      2025  .  49(1):    115-120    [摘要](9)    [PDF](5)

    信息公告

    更多>>

    在线期刊

    排行榜top20

    漂浮通知

    关闭
    《山地气象学报》卷首语 贵州省气象学会严正声明